{{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9/12 - 9/18 全館免運! 消費滿 $3000 現折 $200!
前言
一個專業的選手、教練,站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當下會很難想像到在她踏上這條路之前,也就是個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
更難想像到的是可能這條路原本根本不在這個平凡人的人生規劃當中。
是什麼樣的巧合,引領出人生中一個個階段的奇緣--讓我們看看她的故事。
自序
我是蘇蘇,是一名健力選手,也是一名肌力體能教練。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學系,從小以學業成績為人生首要目標,卻在大學偏離了原廠設定的軌道。
「所有看似平行的相遇,都是一次改變的契機。」
大學時期,偶然接觸到競技啦啦隊,從此開始喜歡上運動這件事。
競技啦啦隊是一項團體運動,種種因素下開始刻意的控制體重,曾長達一年以不健康的方式激烈降重,造成內分泌失調停經三年。
在大專盃比賽的前一個月,長期不當減重及疲勞累積之下,身體逐漸承受不了,某一天的賽前練習,我第一次進了成大急診室,檢查出來是第五腰椎一側椎弓斷裂,被迫放棄努力了半年的第一場比賽。
受傷後大大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無法正常起身下床、無法彎腰洗頭、無法坐著上課⋯⋯,長達半年的復健及生活上的種種不便,為了維持運動習慣,開始到學校健身房重訓,而當時的我並沒想到,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動機,竟為往後的人生,種下了一顆特別的種子。
熱血的啦啦隊運動生活
「生命的樣子,不只是由每一次選擇、每一個經歷所塑造,也包括那些我們錯過的風景。人生的每個時刻,都是一個微小的轉折。」
大學最後一年,因課業壓力而選擇離開啦啦隊,課餘時間將重心轉到了重訓上,認識了一群朋友,養成了每天去健身房的習慣,也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健力比賽。
自107年的第一場比賽至今,參加了大大小小的十幾場比賽,健力對我來說,已經不單只是枯燥生活中的一個調劑,它是一份夢想的藍圖。
「如果可以把人生所有可能都閱覽一遍才做選擇,我們願不願意捨棄那些需要經歷差錯才能拾起的獲得。」
運動教會我的事情很多,大學之前從沒想過一向以成績為重的自己,有一天會站上啦啦隊的舞台,身邊站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更沒想過離開啦啦隊之後,等著我的是更精彩的生活和更大的夢。
從啦啦隊到健力,從團體比賽走向個人競賽,這兩項運動對於我來說,除了是追求一份熱衷,剩餘的,就是那每一個成功的瞬間帶來的掌聲和感動。
原本不會想像有一天會走到的健力比賽
個人成績紀錄
109全國菁英盃健力錦標賽 52量級 蹲舉127.5 銀牌,臥舉65 金牌
109全國青年盃健力錦標賽(裝備賽) 蹲舉157.5 金牌,臥舉72.5 銀牌 總和355 銀牌
108台南市長盃健力錦標賽 47量級 臥舉62.5 破原大會紀錄 總和295 銀牌
108全國菁英盃健力錦標賽 47量級 蹲舉102.5 銀牌 總和277.5 銀牌
108成吉思汗盃健力三項公開賽 47量級 銀牌,臥舉57.5 破原大會紀錄
訪談內容
Q1:受傷後怎麼會想到要去健身房訓練,這個觀念是誰給你的?
蘇:起初單純是想提升肌力並維持體重,在這之前,啦啦隊的體能訓練本身就含有徒手肌力的成分,所以對肌力訓練的動作有基礎的認知,加上復健科醫師建議低負荷的肌力訓練有助於身體恢復,肌力的提升也可以避免二次受傷,所以轉而開始接觸重量訓練。
Q2:健身後對於原先受傷的部位有什麼影響嗎?
蘇:在沒有足夠訓練經驗和背景知識的當時,初期大多以機械式為主,不敢操作對脊椎直接加壓的訓練動作。後期開始到外面的健身房跟著教練學習自由重量,藉由多方面的訓練去提高身體容錯的能力,或許受傷並不會真正痊癒或是恢復原狀,但可以藉由肌力的提升去達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能有效改善身體容錯率的肌力與體能訓練
Q3:你一個禮拜訓練幾天呢?
蘇:一般平均4-5天,但會依照訓練強度做一些調整。比如:強度較低的週期,會提高單次訓練量或增加每週訓練頻率,視每週訓練天數和時間而定;而強度較高的週期,神經較容易產生疲勞,透過降低訓練量、減少訓練頻率,在訓練產生的疲勞及身體恢復的能力之間找到平衡。
以健力來說,會經常接觸到大重量的訓練,透過調整強度、單次訓練量以及訓練頻率,並注意訓練後身體恢復的情況,做好疲勞控管,避免自己落入過度訓練的狀態。
Q4:有在控制飲食嗎?
蘇:有。比賽前三個月會視情況控制,其他時間則不會。我認為每一次的備賽,身心都會累積一定程度的疲勞,透過適當的休息會走的更長遠。訓練目標、飲食控制和日常生活,三者之間找到平衡也是規劃上重要的一環。
Q5:作為肌力體能教練,你要不要跟網友分享健身除了增肌減脂之外的好處有哪些?
蘇:提升人體的綜合能力,以應變日常生活所需,同時養成面對瓶頸時的心理素質。也有科學研究顯示,有氧或重量訓練皆可以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讓健身成為生活的調劑,而非某個特定目標的壓力,或許能替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除了提升身體素質,也能為身心生活帶來很好的調劑
Q6:健身帶給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蘇:能站上比賽舞台,身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應該就是最大的收穫。
放下大學所學,投入不同的領域,認識不同領域的人,改變了人生很大一部分。從小在升學為主的環境中長大,很少接觸體育相關的人或事,因為接觸健身才有機會學到不同領域的專業,在生涯規劃上,也算是一份意外的禮物。
Q7:建議工作高壓的網友怎麼調整心情保持健身習慣?
蘇:面對生活忙碌或工作壓力大的族群,健身並不是生活的主要重心,但可以當作一種生活的調劑。
有些人在剛開始一個目標時,容易會有「非一即零」的想法,他們會排出一週行程,希望自己能照著計畫去進行,但往往只要有一天脫離排定的計畫,就容易導致全盤瓦解的情況。
我的建議是,除了設定一個長期目標,可以將長期目標再拆解成短期、中期,像拼圖一塊一塊去拼湊,過程中也比較容易產生「不斷達成目標的成就感」,透過提升自我效能感會有助於長期維持運動習慣。
結語
每個人接觸到運動的時間點、契機都不一樣。
但有一件事情是共同的,就是開始運動後,對於不管是身體上、生活上、精神上所帶來的美好改變。
也許我們總是羨煞別人的美好故事、期望自己用跟故事中一樣的途徑達到想像中的美好--
但其實有一種美好故事的觸發契機,叫作自己選擇開始去觸發。
就是因為由平凡的我們觸發,才成為所謂的奇蹟